【原】逐字学习千字文之三十一 遐迩壹体
遐(xiá),《说文解字》中许慎并没有收录这个字,宋代大徐等人编辑的《说文新附》“遐远也。从辵,叚声。”形声字,本意是指距离远。可能是因为后起的字吧?字形已经比较规范了,没有太大的变化,只是辵部变成了今天的辶。叚应该是假的初文,古代人远行必然要借助干粮或者交通工具,《荀子·劝学》“假舆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;……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。”遐字从辵叚声也是声义同源的例证。千字文中用的也是这层本意,《辞海》第一条释文“远。《书·太甲下》'若升高,必自下;若陟遐,必自迩。’”据说太甲篇是商代的伊尹所作,只是我也没找到遐的古文字体。
迩(ěr),《说文解字》“邇,近也。从辵,爾声。儿氏切。”形声字,这个字本意就是(距离、时间)近。《礼记·中庸》“行远必自迩,登高必自卑。”我们知道辵部和走动有关系,这里遐迩都是指的距离,为什么要用辵部呢?可能是因为,古代无论距离远近,大都要靠步行吧!迩的字形变化不算大,从小篆开始都是辵部,繁体字是邇,但古文中也有用迩的字形,简化汉字就采用了迩字。古今词义也基本不变,《辞海》释文只有一条“近。《诗·郑风·东门之墠》'其室则尔,其人甚远。’亦谓接近。《书·仲虺之诰》'惟王不迩声色。’”
壹(yī),《说文解字》“专壹也。从壺,吉声。於悉切。”形声字,许慎认为本意是指专一。徐灏《说文解字注笺》“壹之本义为壹㚃,声转为抑郁,闭塞之义也。”小徐同学却认为本意是闭塞。张舜徽《说文解字约注》“闭塞则不分散,故引申为专壹之称。”也认为专一是引申义。徐锴《说文解字系传》“从壺,取其不泄也。”解释了形旁的用意。这里当然不是专一的意思,《辞海》释文第二条“同;一样。……”符合千字文这里的含义。壹字的字形演变有点复杂,战国金文有点象壶的象形,有底座有盖子,可以算是会意字吧!秦简和小篆加了声旁吉,有些汉简形体和小篆差不多,但是到了隶书吉字被拆开了,壶的形态也不存在了,楷书字形和隶书一脉相承。
现在的许多版本都用“一”字,我们也知道“一”和“壹”是大小写的关系,两个字互相替换并不影响解读,只不过“一”在我们的文化中有着特别的意义,所以我们顺便聊聊。一(yī),《说文解字》“惟初太始,道立于一,造分天地,化成万物。於悉切。”一是独符指事字,本义为最小的正整数,可能许慎认为这个本义太简单了,没必要多说,反而从哲学意义上进行解读,因为《道德经》说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所以古代经常把一等同于道、太极等,视为演化万物的本源,正因为这个哲学含义,说文选择从一开始。一的字形也是比较特别的,无论是甲骨文、金文、小篆、隶书、楷书,历经数千年演变始终如一,都是一横。说文中有例举加了弋部的古文字形,不过始终没有成为主流。《辞海》中一字有十九条释文,这里当然取第二条“同一;一样。……”
体(tǐ),《说文解字》“总十二属也。从骨,豊声。他礼切。”形声字,许慎的这个解释有点难以理解,总了什么十二属?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告诉我们“首之属有三,曰顶、曰面、曰颐;身之属三,曰肩、曰脊、曰臀;手之属三,曰厷、曰臂、曰手;足之属三,曰股、曰胫、曰足。”也许汉代的许慎只是喜欢十二这个数字吧?后人就要辛苦弄出合理的解释。我们大概可以认定体的本意是身体的总称,至于身体分成几部分,那是生物学研究的。体的字形在金文中是从身从豊,还是形声字,到了小篆身部讹变成了骨部,还是可以理解,隶书和楷书基本沿用,到了简化汉字发生了大改变,从人从本,可以理解为会意字了,身体是人的根本,毕竟灵魂太抽象了。
体字在千字文中的含义,我认为《辞海》第二条释文“部分。与'兼(全体)’相对。……”勉强可以解释得通。遐迩一体,就是君王应该把不论远近的臣民都看成相同的部分。出自汉·司马相如《难蜀父老》“以偃甲兵于此,而息讨伐于彼。遐迩一体,中外禔福,不亦康乎。”清人汪啸尹《千字文释义》“遐,远也,承上文戎羌而言。迩,近也,承上文黎民而言。”